就在 6 月 6 日工信部正式发放了 5G 商用牌照。按照工信部的原计划,中国 5G 应用时间表是 2018 年试点,2019 年预商用,2020 年正式商用。也就是说商用牌照发放提前了整一年。也许不是因为美国对华为的打压,可能进度还不能这么快。
相比于国家对 5G 如此急迫的推进,公众其实并没有太着急,因为在大部分人看来 4G 速度已经够用了。不仅仅是 IT 小白,在程序员聚集的 V2EX 论坛,也有相当多的人在讨论:5G 有什么用?
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看看已经成为现实的:
4G 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?
从技术角度看,4G 带来的核心是速度几十倍的提升。3G 时代,通讯运营商的流量套餐主要的计量单位还是兆,300M 流量的套餐费用近 100 元。
4G 的效果就是,稳定高速的移动网络无处不在,资费极大下降。去餐厅第一件事问 wifi 密码成为了陈年旧事(还有人记得年终奖一人一台特斯拉的 wifi 万能钥匙吗)。
上面的变化属于基础设施的优化,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4G 改变的上层建筑是移动互联网。
从几个方面解读 4G 在移动互联网中的贡献:
拓展了在线的场景(微信从来都没有在线的概念,以至于后来逼得手 Q 也弱化了在线的概念)。这个改变是很重要的,随时接入的网络意味着,在线消费也可以是随时随地的,手机支付的场景被完整打通了,完全可以不用带现金出门(成就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)。
改变了人们的上网习惯,优化了上网体验,APP 的使用体验不再受到固定 wifi 的接入限制,使得使用手机上网成为主流的上网方式。目前淘宝移动端的流量已经占到了全部流量的 80%以上。更是推动了短视频 APP(抖音、快手)的崛起。
带来了人口红利。 智能手机和 4G 分别从降低使用难度和接入互联网难度方面推动了网民数量的发展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8 年 6 月发布的报告,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 5 年内增长了 2 亿,约 50%的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。另外 4G 带来了大量的小城市及农村用户,带来了一波市场下沉机会,起来了拼多多、趣头条。
可以看出来,4G 带来的不是量变,而是整个行业的质变。
那么 5G 能给我们带来什么?
首先引用通讯行业观察家项立刚对 5G 特性的总结:
- 高速度
- 泛在网
- 低功耗
- 低时延
- 万物互联
- 重构安全
就拿大家最清楚的高速度来说,有人说现在 4G 速度已经够用了,但是真的够用了吗?如果大家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体验下,比如医院、车站,就能了解到现在 4G 的负载和带宽还是远远不够的。还有更多的场景是需要高速度的,比如可能会改变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的 VR 技术。再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:有次坐车走省道,有一个路口是红灯司机看了看没车就直接开过去了,我注意到路口上是有监控的,就问司机不怕被拍吗?司机的回答是这个摄像头是假的,没接线。如果网络基建更好一点,是不是这些摄像头就能更方便的接入网络,而不是做个样子。
对于泛在网、低功耗、低时延其实都是在为物联网打的基础。如果说 4G 是解决了人与人的连接,5G 将会解决物与物的连接。如果说 4G 是消费互联网的基础,那么 5G 则是要求更高的工业互联网的基础。举些具体的例子:
智能制造:5G 可以让更多的传感器的生产数据入网,通过汇聚分析用以提供生产决策、质量控制、定制化生产。
人工智能: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的效果对于数据的依赖是十分高的,5G 不能提高算法本身,但是可以让数据的采集更加方便,提高算法的准确性。
车联网:单车的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总有局限,车联网可以让汽车不仅能通过本车传感器获取周围信息,还可以通过路边设备、前后车辆获取更大范围更加详细的数据,从而辅助人类驾驶,向 L4/L5 级无人驾驶更进一步。
关于 5G,不仅要看到基础能力的提升,更应该看到在 5G 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应用。5G 时代我们缺的不再是速度,而是想象力。